中小学全面取消早读!调整到校时间!教育部发布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教育部 取消早读课程 中小学全面取消早读!调整到校时间!教育部发布通知!

中小学全面取消早读!调整到校时间!教育部发布通知!

2024-07-06 12: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该地区将“取消早读”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第一件大事儿作为宣传:

上面给出的取消早读的理由是: 双减文件的精神是要求学生上下学时间和家长上下班时间基本同步。

这个做法的动向值得关注,毕竟大多数地区都是选择性的考虑了后面一半:

目前各地出台的细则经常只考虑放学时间没有和家长下班时间同步的问题,要求进行放学后托管,将学生放学时间延长至5点半,刚好是大多数朝九晚五制家长的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而很少有地区考虑落实上学时间和家长上班时间同步的问题。毕竟现在义务教育段学校的早读在7点就开始了,而和政策参考的朝九晚五制家长的上班时间差异巨大。

而该地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段早读之后改为8点到8点半之间到校更能够符合与家长上班时间同步的精神。

面对取消早读,一部分观众认为:

开放学后托管之后就应该顺势取消早读,让学生上下学时间和家长上下班时间都能同步。

文件不能选择性的执行,如果能为了放学时间与下班时间同步而延长放学时间,为何不能为了上学时间和上班时间同步而同理推迟上学时间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加负三天落地,减负十年无功”?

当地的日报也晒出了群众对于取消早读的支持之声:

有家长说:支持双减,快乐学习!

还有家长表示:太好了早读取消了!孩子就不需要早读,浪费和牺牲睡眠时间!

当然也有相反的声音:认为要取消早读的人有背后真正的动机,还说“大家不用细品都知道”......

2

其实关于早读一直争议颇多,在这些年的两会上“取消早读,推迟中小学到校时间”这一话题就被很多代表提出并引起热议。

为什么推迟?目的很简单,最首要是想让学生每天多睡会儿。

近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其中13-17岁的孩子睡眠不足的比例达到了81.2%。

你的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需要几点到校上早读课?睡不醒去上早读课对孩子成绩提高真的有帮助吗?

每天五六点钟,中学生的家长成为城市里最先起床的一批人,在灯光下准备早餐,在寒风中送孩子上学。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城市里上演:母亲骑电动车狂奔,孩子坐在车后面打瞌睡。估计学习抓得紧,昨晚没睡好。

3

代表们建议取消早读课,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早读课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青少年来说,小学生应保证10小时睡眠,中学生则是9小时,否则会影响未成年人体格和神经的发育,引起免疫、内分泌系统混乱,导致肥胖,还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下降。

第二、早读课的学习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早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发起者应该是受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和晋朝祖逖闻鸡起舞的影响,但是古人晚上无事儿可做,照明条件不足,普遍睡得早自然起得早。而现在情况与古代大不相同了,而今的孩子经常是“夜猫子”学习模式。他们白天和晚上的学习任务重,很多人做完作业,很晚才能上床,睡眠本来就不足,早读课让他们的睡眠时间更少了。由于没有睡好,即使上早读课也心不在焉,效率低下。

第三、早读课让孩子们吃不好早饭。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然而今天,孩子们却在多睡几分钟和早餐之间犯难,无论舍弃哪方都是百害而无一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健康,建议取消早读课至8点-8点半之间上课!

因为早读课,很多父母五点半就要起床做早饭,值班老师也要很早就出门提前到校,家长、学生、老师都疲惫不堪。因为早读课,学生、家长、教师连基本的休息权都得不到保障,这不是教育的本义。相较于之前的一些举措,取消早读课是实打实的“双减”。

所以在开展晚托让学生放学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接轨之后,能不能取消早读让学生上学时间也和家长上班时间全面接轨呢?

已经有地区打响了“取消早读”的第一枪,全国其他地方会跟进吗?大家一起拭目以待吧!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突发!又一机场发现阳性!一夜之间翻10倍,旅游平台掀“退订潮”! 秋季新学期能否如期开学?回应来了... 乘法口诀居然还能这样记!(语文版和数学版)附练习题! 2021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课内必背必默写资料,一定要会背诵!

9月份开学要上2年级的同学可以关注

公众号:小学二年级语文

(新学期知识 提前预习)

也许你想关注的 小学语文号↓↓↓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年级下册数学同步专项练习题,更具针对性增强孩子基础知识,帮助孩子快速提升成绩!

为了和大家不走散,关注↓↓↓

右上角 星标【小学一年级语文】,就可以经常找到我啦!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